日前,观察者网消息显示,乌总统泽连斯基8个月内第3次到访白宫,与特朗普会晤,核心目标是为乌克兰争取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
然而,他刚落地就遭遇当头一棒。
美媒披露,特朗普在他飞行期间与普京进行了长时间通话,且内容完全未向乌方提前透露。这种刻意安排的“时间差”,让泽连斯基陷入被动。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更是曝出,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的会谈中,竟直接要求乌克兰接受普京提出的停战条件——放弃顿涅茨克地区,以换取俄罗斯“让步”扎波罗热和赫尔松部分领土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特朗普当场将乌克兰前线地图扔到一旁,厉声警告:“如果普京想,他可以摧毁你们!”并且,特朗普更公开拒绝提供战斧导弹,直言“希望不需要导弹就能迎来和平”。
这场持续数小时的会谈,多次演变为激烈争吵,甚至夹杂着粗鲁的训斥。
会后,泽连斯基情绪低落,而特朗普却飞往佛罗里达州,轻描淡写地对媒体表示:“双方应该立即停火,以当前战线为界,各自回家。”
这种态度与普京的诉求高度吻合——俄方希望通过“领土置换”实现顿巴斯完全控制,而特朗普的施压恰好为此铺路。
普京此次提出的条件,看似比今年4月“承认四州完全控制权”的立场有所退让,但实则暗藏玄机。
据《华盛顿邮报》报道,普京要求乌克兰放弃顿涅茨克,以换取俄军从扎波罗热和赫尔松部分区域撤出。
表面看是“让步”,但顿巴斯是乌克兰工业命脉,战略价值远高于南部两州。
分析认为,普京的提议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心理战”。
一方面,他利用特朗普对“快速停火”的渴望,传递虚假妥协信号,诱使美国向乌克兰施压;
另一方面,俄军目前在顿涅茨克控制79%区域,完全占领仍面临困难,通过谈判获取实地难以攻占的土地,显然是更划算的选择。
而特朗普的配合,似乎印证了他对“亲俄路线”的坚持。
从2月白宫“世纪争吵”到此次“地图风波”,特朗普始终对泽连斯基缺乏耐心,反而更倾向采纳普京的描述。
面对美俄联合施压,泽连斯基的处境雪上加霜。
他在此前接受美国NBC采访时明确表示:“停火应以当前战线为基础,绝不能给普京额外领土。”
然而,特朗普的强硬态度让乌克兰陷入两难——若拒绝条件,可能失去美国支持;若接受,则意味着永久丧失顿巴斯主权。
更严峻的是,俄军目前控制卢甘斯克99.7%和顿涅茨克79%的区域,乌军在反攻中难以突破俄军防线,时间拖得越久,战场优势越向俄罗斯倾斜。
与此同时,欧洲盟友的态度也显得暧昧。三名欧洲官员透露,他们对特朗普“训斥”泽连斯基的行为感到震惊,但仅表示“将务实规划下一步”。
这种谨慎反应,反映出西方阵营内部的分裂:一部分国家希望强援乌克兰,另一部分则担忧冲突长期化导致经济衰退。
泽连斯基在会后声明中呼吁“G7和G20采取果断行动”,但现实是,乌克兰正逐渐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。
随着特朗普与普京计划在匈牙利举行会晤,外界担忧俄乌冲突可能迎来“强权式解决方案”。
三十多年前的《布达佩斯备忘录》曾以“乌克兰弃核”换取安全保障,结果却未能阻止俄罗斯的扩张。如今,若美俄在布达佩斯达成新协议,乌克兰可能被迫接受领土割让的既成事实。
特朗普在采访中坦言:“普京会得到一些东西,他已经赢得了领土。”这句话几乎为未来的谈判定了调。
其一,最可能出现的短期结果,是冲突进入“冻结状态”。
特朗普已公开主张“以当前战线停火”,这与泽连斯基坚持的“冻结后谈判”存在微妙差异。若美方削减军援,乌军将难以维持反攻,最终形成类似“朝鲜半岛停战线”的僵持局面。
其二,欧洲战略自主加速。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突然访问基辅,宣布新增3亿欧元军援;德国则悄悄启动“欧洲防空倡议”。
美国对盟友的“背叛”将削弱其国际信誉,促使更多国家寻求“战略自主”。
其三,俄罗斯的战略冒险。
尽管表面让步,但普京始终未放弃完全控制顿巴斯的目标。若西方出现援乌疲劳,俄军可能再度发动攻势,目标或是彻底打通顿涅茨克至克里米亚陆桥。
届时所谓“领土交换方案”不过是为新一轮进攻争取时间的烟幕。
一场看似走向终局的冲突,实则正在酝酿更深远的地缘危机。
从“地图被扔”到“战斧梦碎”,泽连斯基的访美之行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。
特朗普与普京的“默契配合”,或许能暂时冻结战火,但无法解决冲突的根源,和平终将是脆弱的幻影。而乌克兰的命运,仍在硝烟与谈判桌的夹缝中摇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