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俗话说,“伤其十指,不如断其一指”。咱们今天就来聊聊,那28天的“闪电战”,究竟是如何让越南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发展困境的。主要有以下三个关键原因。
第一,北部工业和经济命脉遭到“精准切除”。
这场反击战的主战场,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的谅山、高平、老街等六个边境省份。可别小看这六个省,它们在当时是越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走廊。越南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,其工业设施本就大部分集中在相对安全的北方。
我们的部队在作战过程中,为了惩戒和削弱其战争潜力,系统地摧毁了这些地区的大量工厂、矿山、交通枢纽和农业设施。
这其中包括了中国、苏联援建的大量重工业项目,比如著名的黄连山磷肥厂,以及构成其经济命脉的公路、铁路和桥梁。可以说,越南好不容易攒下的那点“家底”,在短时间内被基本清零。
这不仅仅是军事打击,更是一次对其国民经济根基的“外科手术式”破坏。战争结束后,越南面对的不是简单的重建家园,而是几乎要从废墟上重新开始,这个起点实在太低了。
第二,陷入柬埔寨战争泥潭,长期“失血”不止。
这一点至关重要。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不久,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,出动大军入侵了柬埔寨,并扶植了亲越政权。我们的反击在客观上起到了“围魏救赵”的效果,迫使越南从柬埔寨前线回调部分精锐部队防守河内。
但是,这场仗打完,越南非但没有从柬埔寨抽身,反而为了维持那个傀儡政权,将更多的兵力深陷在柬埔寨的丛林战争泥潭中,一打就是整整十年。
而且这十年间,越南必须维持一支数量超过百万的庞大军队(号称世界第三),跟我方在边境又打了十年轮战。巨额的军费开支像一个无底洞,吞噬着本就捉襟见肘的国民财富。
这种长期的、双线的消耗,活活拖垮了它的国民经济,让整个国家一直处于战时经济状态,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建设和发展。
第三,国际援助的“奶瓶”断了,失去最大靠山。
在越南统一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它的生存严重依赖外援。抗美时期是中国和苏联的援助,统一后则主要依靠苏联。为了推行“印支联邦”计划,越南与苏联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《苏越友好合作条约》,获得了苏联源源不断的经济和军事援助。
然而,到了80年代中后期,苏联自身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,自顾不暇。戈尔巴乔夫上台后,推行战略收缩,对越南这种“小弟”的援助大幅削减直至几乎停止。
这个最大的“奶瓶”一断,对于已经奄奄一息的越南经济来说,无疑是致命一击。它再也没有能力同时支撑双线作战了,最终在1989年被迫从柬埔寨全面撤军。但此时,它已经错过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,国力彻底被掏空。
可见, 那28天的战争,就像一记精准而沉重的左勾拳,瞬间打垮了越南的“经济肋骨”。而随后它自己选择的柬埔寨战争,10年边境战,则像一个不断溃烂、持续流血的伤口,消耗了它十年的精气神。最后,苏联援助的断绝,等于抽掉了它赖以站立的最后一根拐杖。
这三重打击环环相扣,形成了一套致命的“组合拳”。所以,越南几十年没恢复元气,绝非偶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