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加沙停火协议的签署。然而,最关键的两位主角——以色列和哈马斯的代表却双双缺席。
四个斡旋国——埃及、美国、卡塔尔和土耳其,当场签了《加沙停火协议全面文件》,核心内容还是那几样:哈马斯放人质,以色列放囚犯,暂时停火让人道主义援助进加沙,以军先部分撤军。埃及总统塞西在声明里反复强调要支持“两国方案”,说要建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,这话听着提气,但关键得看以色列和哈马斯买不买账。
最蹊跷的就是以色列和哈马斯的“集体缺席”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峰会前夕临时取消行程,官方解释为“犹太教节日冲突”,但以色列媒体披露,真正原因是内塔尼亚胡不愿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等同场,以免激怒国内右翼势力。
哈马斯的缺席则更具策略性。其谈判代表团虽未出席峰会,但通过埃及斡旋方继续参与后续谈判。哈马斯政治局成员巴德兰直言:“峰会若无我们参与,任何协议都是废纸。”这种“场外施压”的姿态,既避免直接对抗国际社会,又保留了谈判筹码。
分析人士指出,双方的缺席本质是“以退为进”。以色列试图通过美国主导的“20点计划”锁定战后利益,而哈马斯则需在国内统一立场(法塔赫等派别对停火条件存在分歧)后再回归谈判桌。
虽然第一阶段停火得以落实,但第二阶段停火的症结才真正触及核心矛盾。
第一,哈马斯是否解除武装:以色列坚持“加沙非军事化”,但哈马斯以“以色列未结束占领”为由拒绝。其高层警告:“若以色列再次军事行动,我们将全力反击。”
第二,以色列是否全面撤军:哈马斯要求以军永久撤出加沙,并由联合国监督;以色列仅承诺“阶段性撤军”,并保留对加沙空域和边境的控制权。
第三,战后治理权归属:美国“20点计划”提议由技术官僚政府接管加沙,排除哈马斯;哈马斯则强调“我们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”,拒绝被边缘化。
第四,“两国方案”落实: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称,停火协议是“两国方案”的开端,但以色列现政府拒绝这一框架,并继续推进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建设。
加沙城的废墟上,一些巴勒斯坦人已经开始返回家园。但对于持续多年的巴以冲突而言,临时停火只是暂时喘息。四大斡旋方可以担保停火,却难以弥合双方根深蒂固的矛盾。